《大明国师》 第一百三十五章 谯周(1/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第135章谯周

  “在讲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意义前,请允许我先给你们讲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故事。”

  姜星火没有直接填鸭式教学,而是起了个反例作为引子。

  “《仇国论》,听过吗?”

  朱高煦眼神发直,李景隆也是一脸茫然。

  朱高煦看向了比较博学的李景隆,问道:“你听过吗?”

  “没听过。”

  “俺也一样。”

  “没听过没关系。”姜星火点点头,“《出师表》总该都听过吧。”

  “这当然了。”

  两人顿时觉得自己又从知识盲区回来了。

  “很好,那我且问你们,诸葛武侯为什么要写《出师表》?”

  姜老师的问题问的很愚蠢,两人却还是犹疑了一刹那,生怕里面有什么陷阱。

  “自然是为了北伐鼓舞士气。”

  姜星火继续问道:“那诸葛武侯北伐又是为了什么?”

  李景隆干脆背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诸葛武侯挥师北伐,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对不对?”

  “对。”两人齐齐点头。

  “那诸葛武侯为什么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在益州老老实实地待着过日子不好吗?”

  两人开始姜老师今似乎精神不太正常,持续地刨根问底。

  “当然是因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就在姜星火又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李景隆忽然脑海里灵光一闪。

  duang~

  “我知道了!”

  “看。”

  李景隆疾声道:“因为当时曹魏已经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汉王朝的法统依据,或者‘命’,已经转移到了魏王朝身上,而作为偏安一隅的季汉政权,如果不主动出击尽快讨伐曹魏,那么自身的‘命’就会越来越弱,以至于彻底站不住脚。”

  “就是如此。”

  姜星火遗憾地道:“而历史已经证明了,诸葛武侯北伐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星陨五丈原,而季汉,也成了偏安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法统。”

  “而这个失去法统的后果,在诸葛武侯去世后的二十年里,开始逐渐显现。”

  “在刘章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刘章的东州派,而在刘备、刘禅时代,占据季汉政权统治地位的,则是换成了荆州派,而不是益州本土派。”

  “益州本土派一直受到打压,却掌握着本土的田地、人口、财富、舆论,而正是因为缺乏法统依据,季汉政权才会从内部,就开始了瓦解。”

  “否则,你以为为什么邓艾偷渡阴平抵达成都后,季汉就开城投降了?不是不能打,而是压根就不想打了。”

  “而季汉不想打,季汉被从内部瓦解,季汉的法统性被彻底摧毁,其实源于一篇后世不出名的文章。”

  “——《仇国论》。”

  隔壁密室。

  朱棣问道:“《仇国论》是什么东西?”

  大皇子朱高炽此时也犯了难,转而望向今极少开口话的老和尚道衍。

  道衍抬了抬眼皮,澹澹地道:“是号称蜀中孔子的儒学谯周炮制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句话就是‘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国有忧者,恒思善’,意思就是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国的国力弱,就应该体恤国民多行善举。”

  朱高炽听完点零头认同道:“听起来也挺有道理的,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确实不应当穷兵黩武。”

  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刺到朱棣了,朱棣马上不悦地道。

  “有个屁的道理。”

  “这篇《仇国论》明着就是季汉不该去打曹魏,等着投降就完事了真真是混账东西,要是朕是季汉的皇帝,直接用鼎活烹了这老匹夫!”

  “若是人人都这么想,那仗也不用打了,弱的国家也不需要存在了,直接投降强大的国家就好了。”

  朱棣越越生气,越越急眼。

  就好像明着是在是季汉,实际上是在他不该穷兵黩武,赌上整个北地百姓发动靖难之役一样。

  “四年前,朕还是燕王,那时候起兵靖难,那些酸腐文人怎么朕的?”

  朱棣阴阳怪气地复述道:“太祖上宾,子嗣位,布维新之政,下爱戴。”

  “大王以一隅之地,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

  “.。”

  简单翻译。

  朱元章刚死,朱允炆继位后维新更化,赢得了下人的爱戴,你朱棣靠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