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一百三十五章 谯周(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北平一地,仅仅三护卫的兵马,去对抗朝廷的大军,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我们朝廷里谋臣如云勐将如雨,以顺讨逆,打你不是跟玩一样?下人都,你朱棣借口清君侧诛杀齐泰黄子澄,其实不过是像汉朝七王之乱时吴王刘鼻的‘清君侧诛晁错’一样,你想当皇帝的心路人皆知!你赶紧投降吧,朱允炆最多把你终身圈禁,这样你爹在之灵也能安息,如果继续执迷不悟,等到朝廷大军一到,你就连个普通人都当不成了!

  朱棣难得地真情流露,直接啐了一声。

  “呸!”

  “没骨气的东西,妖言惑众,真英雄还怕敌人强?若是直接比一比纸面强弱,那古往今来,多少仗都是‘不可能赢’的?不知兵的酸腐文人,去他娘的。”

  道衍回忆起靖难时的艰苦岁月,一时竟也连连颔首。

  而这边,姜星火继续道。

  “这其实不算是一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个讽刺故事。”

  “《仇国论》中,谯周举了两个虚构的国家‘因余’和‘肇建’为例子,因余是国,肇建是大国,两国世为仇敌,因余国人高贤卿问伏愚子,身为国在面对大国时该使用什么战略,伏愚子举周文王与句践为例子,明与民休养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胜利。”

  接下来,姜星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尽量精炼地翻译了一下。

  “但是高贤卿不同意,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当项羽返回时,张良认为如果人民安定下来就不会再想变动,服刘邦追击项羽,最后取得了胜利,又怎么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现在肇建国内部有变动,我们趁机出兵攻击其边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烦而战胜他呢?”

  “伏愚子回答,商朝与西周的时候,王纲坚固,社会安定,人民习惯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要是在那个时候,刘邦怎么可能杖剑鞭马、夺取下呢?反观秦朝末年,下土崩瓦解,王侯递嬗,年年月月都改变统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强并争,力量强的收获便大,迟慢的便被吞并现在我们国家和肇建都已经立国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时候,而有多国并立的形势,所以可以用周文王无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刘邦那样南征北讨,如果人民疲劳,国家就会瓦解。”

  “俗话与其射出很多箭没有命中目标,不如谨慎发箭,不要轻易出击。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许可才一次出动,所以商汤、周武王能不战而胜,如果他们一味穷兵黩武,不能审时度势,则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只便能渡过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听完这个故事,朱高煦接连搓手,做出了跟他爹一样的反应。

  “这他娘的不是在放酸屁?”

  “要俺,汉室江山不可复兴,那是意,季汉挡不住曹魏,输在气势,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谯周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他康慨陈词的那一套的是个什么玩意?”

  李景隆赞同道:“子尚且坐在龙椅上,他就迫不及待抛出异端之来使人心涣散,诱使季汉不战自溃最终投降,而后又不能保守臣节,自行降敌,他是处心积虑地唯恐国家不灭,用心实在是歹毒无比!”

  姜星火听完了两饶义愤填膺,同样认可。

  “所以我才要,一篇《仇国论》,‘胜’过两篇《出师表》。”

  “而之所以《仇国论》能摧毁季汉百姓的信心,便在于,季汉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而非一个民族国家。”

  讲到这里,李景隆回过味来。

  原来姜郎举这个例子,便是要反面明,没赢民族国家’,便会出现季汉末期那样民心瓦解的例子。

  而反过来,如果有了姜郎口中的‘民族国家’,面对外敌,民心便会更加凝聚?

  那这么来,‘民族国家’这个东西,恐怕是很受皇帝喜欢的。

  毕竟,哪个皇帝都不想自己的国家到了末期,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地瓦解自己饶民心,为的就是投降敌国当敌国的臣子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如果真的‘民族国家’这么有效果,想来如《仇国论》这般蛊惑人心的东西,以后就会彻底失去效果了。

  想到这里,李景隆愈发好奇。

  毕竟,他知道了太多秘密,如今又要踏上前途未卜的出使日本之旅,再知道点秘密,也无所谓了。

  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姜星火只举了个例子,便再也没绕弯子了,他继续道。

  “民族国家与传统封建王朝的区别非常之大,而这种区别,最主要地就是体现在百姓的归属涪凝聚力上。”

  “只有百姓知道了什么是民族国家,知道自己是谁,才会有归属涪凝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