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已过去大半年,一张兵势地图终于再次被摆上殿来。

  这是布制的地图,铺开来如同一块大地毯。

  “万一李瑕降了蒙古,欲遏制其兵势,有这几个要冲。”

  贾似道手持一根长杖,走在地图上,一连点了好几个的位置,道:“利州、巴州、达州、襄阳。臣先说襄阳,吕文焕、高达可率一万兵力溯汉水而上,直达汉中。

  巴州守臣鲜恭、达州守臣程聪,可各领数千兵力出米仓道、荔枝道。重庆府可临时节制这两路兵力。

  思路客

  利州守臣孔仙虽为李瑕举荐,但孔仙守云顶城十余年,素有忠忱之名,臣担心的不是他,而是张珏……”

  赵昀听到张珏之名,突然“嗯?”了一声。

  贾似道行礼道:“李瑕曾协防钓鱼城,彼时两人丝毫未见嫌隙,张珏甚至与李瑕擅自出兵汉中,足见此二人交情匪浅。缘何张珏突然上书弹劾李瑕?各任制置使、副使?是否……”

  赵昀不用再听。

  他的脸色已阴沉下来,但还是道:“不可逼反了张珏。”

  “依臣之意,陛下可命江万里入蜀后不必停留重庆,而是先至成都,确保张珏不反;其后,只待李曾伯入蜀南,易士英必不敢反;夏贵增援重庆,则局势可定。如此还不够,臣认为再调吕文德溯江而上,确保汉中不失。”

  “值得调动如此多兵力?”

  “非虑李瑕,实虑蒙古再次入汉中。”

  赵昀深以为然。

  贾似道又道:“陛下宜再下暗诏,若李瑕得到诏命而不还,命汉中诸官员,效当年杨巨源、李好义、赵彦呐等人杀吴曦之义举。”

  “可,拟诏。”

  “说过兵力,臣再说钱粮,川蜀军粮本就仰赖朝廷调度,蜀中叁路一卡,蒙古亦不可能给李瑕粮草,还要收他的粮,他只能抢夺百姓口粮。臣放句话在这里,待吕文德到重庆时,若李瑕还有一粒粮食,那便是臣这颗脑袋算不清账了,砍下来给陛下蹴鞠罢了。”

  ……

  事实上,赵昀虽未上过战场,但很知兵事。

  登基叁十五年来,几乎年年都在打仗,他已是世上最懂打仗的人之一。

  他知兵,故能用孟珙、赵葵、杜杲、余玠等名将,且还从这些名将的奏折上吃透了最深的兵法。

  正是因为他懂,账算得清楚,他深刻地明白打仗要花多少钱粮,而和谈才花多少钱粮?

  他需顾忌到“以战促和”之方略该打到几时,对家国民生的损耗最小……

  出于这种深谋远虑,御侮外敌时,便不能完全放开手脚。

  故而,给人怯懦之感。

  而一旦决心灭敌平叛,赵昀便显得十分英明神武。

  只在地图上走了一圈,他便与贾似道将整个战略定了下来。

  这战事,也就这般了……

  但贾似道目光瞥去,却见赵昀还是郁郁寡欢之态,只好又宽慰了两句。

  “陛下也不必过于忧虑,相比吴曦之乱,李瑕不足为虑。吴家叁代世镇川蜀,拥兵十万众,不可谓不势大。

  然吴曦一朝叛乱,其幕府名士,陈咸剃发出家、史次秦自毁双目、杨震仲服毒自尽,王翊、家拱辰等人出逃;其治下官员纷纷弃官,如杨修年、詹久中、家大酉、李道传、邓性善、杨泰之不计其数;更有无数地方能臣起兵讨伐,如薛九龄、安丙……可见蜀人心在大宋!

  故吴曦之叛,不过四十一日即定,叁代之权势,土崩瓦解!今叁边已定,又何惧区区一李瑕乎?李瑕起于牢囚,任官不过叁年,与吴曦相较,势不如其之万一。”

  “朕明白。”

  赵昀漫不经心地饮了口酒,道:“李瑕未必会叛。他还算忠心,收到招降,立即将书信呈给朕了。”

  贾似道难得一愣。

  “是,臣以防万一罢了。”

  确实只是以防万一,赵昀知道事情还远没到那一步。

  且他忧虑的并非是平不了一场小小的叛乱。

  以往,大宋的将领们也不是轻易就能被劝降的。

  但这次不同,赵昀真的怕李瑕万一降了蒙古,会带动太多的人。

  因为真正吓到他的……是忽必烈。

  是北面士人对忽必烈的推崇。

  “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心乎生民,不心乎夷夏……”

  这才是在掘他赵氏宗社的根。

  赵昀太清楚了,为何大宋能经辽、金而不亡?为何蒙古二十余年不能南下?为何叛宋之臣必众叛亲离?

  贾似道方才说的不错,因为民心在宋。

  民心是什么?

  是士大夫嘴里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