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 第二百四十二章 能造,但没法量产?(1/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在唐长红给了俄方技术组一个下马威之后,无论是h-20项目、还是双方合作的pAKFA项目的进度都明显快了起来。

  机体设计迅速定型,发动机试制工作加速,内部结构件开始生产......

  如果顺利的话,很有可能真的像陈念说的一样,在过完年之后,西飞就可以给全国人民带来一个重大的惊喜了。

  但,也就是在这样顺利的进度之下,一个重大的问题,却逐渐浮出了水面。

  用于机身制造的t800L型碳纤维的储量,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事实上,t800L型碳纤维材料的配方和制法本来也是陈念提供的,包含在h-20的技术总包里。

  在项目启动之前,这种材料的实验室试制工作就已经开始。

  但问题是,受限于技术条件、设备条件,这种材料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

  按照最开始的计划,第一架h-20所需要使用的t800L型碳纤维材料,将会用实验室产品来供应。

  本来,小规模生产的产量也是足以满足第一批次的使用需求的。

  但问题是,在后续的设计中,h-20引入了更多、更复杂的设计。

  包括可变后掠翼、机翼油箱、快速开合武器仓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飞方面不得不安排了超过预期的实验次数,这就导致t800L的产量开始捉襟见肘了。

  办公室里,唐长红眉头紧皱地看着眼前的报表,而一旁的高永玉则是汇报着最新的项目计划。

  “......按照现在t800L的产量来看,材料准备的速度恐怕赶不上我们飞机制造的速度。”

  “截止到目前,碳纤维材料的缺口已经达到了2.6吨,这个数字在后续可能会有小幅度的减少,但基本没有可能最终拉平。”

  “如果我们要等待材料全部准备充足之后再着手试制,项目进程可能要被拖慢三个月以上。”

  “虽然也很快,但我很怀疑星火小组那边能不能接受。”

  “毕竟,技术都是他们提供的,在我们手里几乎没有任何需要攻关的难点。”

  “这么搞的话,后续的预算我们就不好申请了啊......”

  听到他的话,唐长红嗯了一声,没有立刻回答。

  事实上,这个问题他倒是没有那么担心。

  什么预算不预算的,虽然要考核项目组的表现和成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的。

  而h-20的研发,就是近几年空军发展最重要的一步。

  拥有了h-20,才能拥有完备的战略威慑力量。

  哪怕星火再抠门,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卡预算。

  但问题是,他们不卡预算,并不代表着这件事情就能这样过去了。

  因为,h-20想要量产,总还是需要新材料支持的。

  这次靠拖延时间勉强解决了,那下一次呢?

  实验室的那点产量绝对支撑不了h-20形成战斗力,想要飞机能真正“造出来”,材料产量不足的问题终归还是要解决。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道:

  “有没有联系其他兄弟单位,这种材料国内有办法上工业化生产线吗?”

  高永玉摇了摇头,回答道:

  “没有办法。”

  “我们国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太弱了,别说t800L,就算是现在国际上已经成熟化的t700材料,都没有哪个厂能造出来。”

  “正想要搞的话,估计得像芯片项目一样,拉一个专项出来......”

  “那么难?”

  唐长红惊讶地说道。

  他知道碳纤维难搞,但其实,他对这个产业并不了解,只是下意识地以为,这是一个解决了材料制法,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对面的高永玉叹了口气说道:

  “是啊,一开始我也没想到。”

  “但是最近我查了不少资料,也请教了不少业内的专家,才算是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实际上,碳纤维工业,最早还是起源于岛国的。”

  “1959年的时候,岛国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并且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商业化,随后便广泛运用在了军民领域。”

  “我们碳纤维研究其实也是始于60年代初,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恶劣,西方对我们实施了高度技术封锁,加上国内资源紧张,碳纤维的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非常有限。”

  “一直到1975年,在张爱萍的部署下,我们联合二十多家单位攻关,才终于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但也就在这个阶段-->>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