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两百四十九节 从今天起做太子(5/6)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p>  “然。朕皇父太宗孝文皇帝,临终之时有遗命!”天子朗声道:“请遗诏……”

  很快就有一位宦官捧着一份帛书匍匐着呈递给天子。

  满朝文武百官诸侯贵族甚至宦官侍女全部跪下来,叩首道:“臣等恭闻圣意!”

  天子将帛书摊开,宣读道:“朕闻盖古之圣王皆以养生民为要,人主治政,布政以均,则天示之以嘉!朕获保宗庙,以微渺之身托于兆民君王之上,其已二十有三年,赖群臣努力,上下团结,糜有兵革,朕即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朕之子孙,见诏自省也。皇次孙刘德,朕常嘉也,有伶俐之才,通便之能,其令,刘德更名为彻,彻者通也,通则达也,达者兼济,小子刘彻,恭听朕言!钦兹!”

  天子这诏书一宣读完。

  整个宣室殿安静了有好几秒钟。

  然后,文武大臣贵族才恭敬的叩首跪拜:“臣等再闻圣意,感激涕零!”

  刘德自己却是呆住了。

  改名了?

  叫刘彻?

  什么情况?

  什么时候有他的皇祖父的遗诏这种事情的?

  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啊!

  刘彻,刘彻这可是前世刘彘十六岁加冠后所改的名字啊!

  难道说……

  刘德想到了一个让他膛目结舌的答案。

  为太子改名,先帝肯定有这么一道遗诏在,只是没有指名是谁。

  毕竟,你要知道,刘德这些兄弟,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在世之时的十个兄弟,哪一个的名字将来做了皇帝,都会让天下很为难。

  打个比方,刘德的德字,假如不改,将来当了皇帝,道德经啊什么含德的统统要改名避讳。

  另外一个,刘荣的荣字,也是个麻烦事。

  所以,汉室素来有皇帝自己改名给天下让道的传统,譬如后世的宣帝刘病已就改名刘询,好方便百姓们。

  只是这种改名的事情难道不是应该由他的老爹来决定的吗?

  怎么就会有一道先帝遗诏?

  但不管怎么说,刘德都知道,他现在只要恭恭敬敬的接过遗诏,顿首叩拜。

  于是他附身叩拜着,泪流满面的道:“皇祖父圣恩垂怜教训,孙儿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然后就恭恭敬敬的接过诏命。

  从这一刻起,刘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刘彻!

  听着这个场景,窦太后悄悄的低下头。

  先帝确实是留着这么一份遗诏在的。

  但是,却并非是指定给某个皇孙的,在名字那一栏是空白留着的。

  窦太后现在都还记得,两年前,先帝临终之前跟她说过的话:“汉家以德孝治天下,朕托于亿兆万民之上,略有薄名,朕之后,若有皇孙成器,用此遗诏,以朕之名,懋其哉!使之权势自固,无有废立之疑!”

  …………………………………………

  刘德哦不刘彻接下遗诏,含泪再三叩首。

  此时他心中十分清楚,太宗孝文皇帝在此时意味着什么?

  想想南陵铸钱作坊里一听到这六个字就泪流满面,叩首跪拜的老工匠们,看看河东的大阳县,那些虽然饥肠辘辘,但却还是念着汉室的好,没有造反的农民们,再想想即使百余年后,起义的农民军,对其陵墓秋毫无犯的敬重。

  就能知道,这份遗诏,分量有多重。

  等同于坐实了刘彻是太宗孝文皇帝指定的隔代继承人。

  想想看天朝太宗皇帝指定的隔代继承人是个什么情况,基本就能猜到刘彻如今的情况了。

  毫不夸张的说一句,刘彻从此地位可谓固若金汤,无人可以撼动,就算他的皇帝老爹也不行!

  因为这是太宗孝文皇帝的意思,想要违背的,就是忤逆!

  “刘荣前世怎么没有变成刘彻?”刘彻玩味这个问题,陷入了沉思,但也只想了一会,他就自动自觉的躬身退回自己的位子,坐了下去。

  刘德双脚刚刚跪坐下来。

  马上,朝臣们就开始动了起来。

  傻瓜都知道,现在就是建册立大功的时候,再不行动,让储君看到了,说不准还以为自己对储君有意见呢!

  于是,御史大夫朝臣,第一个出列朝着天子和太后叩首拜道:“臣晁错,上奏陛下,太后,蚤建太子,以重宗庙,皇子刘彻,淳厚慈仁,可为太子!”

  即使晁错觉得已经更名刘彻的皇次子会影响自己将来的一些计划和政策,但此刻,太宗孝文皇帝的遗诏在,谁敢不支持,谁不支持就是反对太宗孝文皇帝,反对太宗孝文皇帝就是反对天子,就是自绝于天下!

  桃候刘舍也出列道:“臣早前已向陛下建言,请立皇次子!臣其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