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节 鼓舞(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我要做皇帝

  将此事搞定,刘彻就开始转移到下一个议题。

  “高帝遗朕平城之耻,吕后单于书绝饽乱,朕深恨之!”刘彻提着绶带,面色严肃的道:“今朕命王师出塞,北击匈奴,马邑斩其右贤王,悬首北阙!高阙逐其大军,斩首以万计,捕俘无数,今王师克定阴山,匈奴北逃……”

  刘彻的眼睛从群臣身上扫过,问道:“卿等以为,至此,大仇已报乎?”

  在将近五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高皇帝被匈奴冒顿单于围之平城下,到周勃率领从磐石之战后北上的汉军步卒主力南归解围为止。

  整整七天,汉军的车骑主力在白登山上瑟瑟发抖。

  士卒将官,冻死冻伤无数。

  高皇帝刘邦更被迫与匈奴冒顿单于签下城下之盟,开启和亲这个屈辱性的政策。

  所谓主辱臣死。

  这个仇恨,对于大臣们来说,根本不敢忘记!

  至于吕后时期,冒顿单于的那封国书,更是像一个鲜红的巴掌,印在汉室君臣脸上,至今都依旧火辣辣的疼。

  冒顿单于居然胆敢觊觎中国太后?

  这完全不能忍!

  老刘家的祖坟里,列祖列宗的神灵都因此蒙羞和震怒。

  休说是大臣,便是皇帝也绝不敢忘记此事!

  汉室,又不是宋明。

  大复仇主义思想泛滥的汉室,一个最底层出生的男子,尚且可以为报N年前某人羞辱自己的先人之仇,远走千里,隐姓埋名,学得技能回乡报仇。

  将仇人的脑袋,挂在自己先人的陵墓之前!

  至于上层的士大夫们,更是一个个都是君子报仇一万年都不晚的拥护者。

  在这样的王朝之中,别说是像宋朝皇帝和宗室被金兵掳走、羞辱那样的仇恨了。

  便是檀渊之盟,恐怕也是视为奇耻大辱,必定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必定讨还。

  即使自己这一代人讨还不了。

  这个使命也会传给下一代人。

  一代代接力,直到雪耻为止!

  这就是两汉的士大夫贵族的血性!

  所以,当刘彻问出那句‘大仇已报乎?’的时候,整个大殿,立刻就轰鸣了起来。

  “没有!没有!”

  “平城之耻,吕后之辱,臣等一日未可或望,国仇家恨,必当讨还!”列侯们情绪激动的大喊起来。

  即使是外戚如窦广国、薄戎奴都是如此。

  向匈奴复仇,这是汉家数十年来的政治正确。

  哪怕是从前主和的大臣和元老们,也是打着‘如今我们实力不足,应该韬光养晦’的旗号。

  至于士林之中,更是将这两个耻辱铭刻在心中。

  特别是儒家的士大夫们。

  主流的派系,包括谷梁在内,都是发誓一定要报仇!

  就算皇帝不报复,我们也要报复!

  没有别的原因!

  仅仅因为匈奴人践踏了中国的秩序和天道。

  使得天朝上国的梦幻破碎。

  而中国的士大夫们,与生俱来,就有着要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秩序的使命。

  从而实现自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如今,匈奴人没有跪下来磕头认输,单于没有来到长安给高帝和太宗谢罪。

  这怎么能算已经报仇?

  是以,以公羊派为首的儒法大臣们,也跪着拜道:“单于一日未谢罪,匈奴一日未臣服,一日不与之言和!”

  而黄老派的大臣,也为群体的趋向而被迫跟着拜道:“伏唯陛下圣裁!”

  在本质上来说,其实最讨厌战争的就是黄老学派了。

  因为战争会破坏和影响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更会带来一系列破坏性和颠覆性的变化。

  但现在,整个天下的舆论和士林的焦点,都在要求继续对匈奴攻击。

  马邑之战与高阙之战,养活了无数的新兴军功家庭。

  带动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旧有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甚至拖着残破的身子,再次站起来。

  一张血盘大口,已经在长安上空张开。

  谁敢主和,谁就注定要被它吞没!

  而且,如今的黄老派,实际也没有主和的借口和理由了。

  因为,到现在为止,战争的弊端,还没有显露,类似秦代穷兵黩武,导致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

  反而因为战争获胜,缴获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