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并,在很辛苦的从道德经里面寻找出和当下相符合的礼仪规范,又从诗经和论语当中去印证其正确性,但是家里面的猪队友在他不断努力的时候,已经开始送人头了。

  而在长安,谯并还在憋着一口气努力推塔。

  要将道德经和上古之礼联合起来制定出『授经大典』,有两座塔是要推倒的,一座是老子的,一座是孔子的。

  在老子的《道德经》当中,对于『礼』是比较贬低的,和孔子儒家推崇『礼』,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道德经》讲的是道德,而孔子更多的讲『仁礼』的原因。

  孔子认为在『道、德、仁、义、礼』当中,最重要的是『礼乐制度』与『礼乐观念』。孔子也在这两个方面上,做了最多的努力,也成为了代表他的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

  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是从周王朝之中,从部落的父系文化当中传承演变而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澹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这被称之为『制礼作乐』,并且随着周王朝的推广,使华夏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所以『礼』是错的么?

  并不是,至少不是以简单的对错来区分的。

  老子表示不要礼,因为礼是向下的,而是要讲上德。

  孔子则是表示上下都要礼,而且还要有规矩。

  儒家之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

  尊尊首先是尊君。

  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于『礼』,后续又有增补,逐渐成为了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由其制定推广的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

  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是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的。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于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有一些约束力。

  不可否认,『礼』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并且是利用国家暴力机关来推行实施的,但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会企图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这种礼法,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

  老子则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所以,老子是不喜欢『礼』的,他更喜欢『道德』。

  上道,上德。

  上善若水么。

  仁义礼,皆为下。

  道,相对来说是『追求』,是最佳理想,德,则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理念。

  老子的道路,就是『道德』。

  老子认为,在上古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作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

  喊多了,就没人听了。

  所以就『攘臂而扔之』了。

  这两个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像是矛盾双方一样顶在一处,然后使得夹在中间的谯并很是痛苦。如果完全不管,随便搞一搞,比如做一个祭坛,插上四方旗帜什么的,那么要谯并做什么?找一个工匠来,说不得祭坛台阶地面都做得比谯并更平直。

  谯并是要找到支撑大典理论,就像是青龙寺大论一样,有一个高度,而这个高度才能保证他不会再大典当中失去话语权,轻易的被人顶替掉。

  不得不说,谯并也并非是完全没有能力的,在他冥思苦想了数日之后,他忽然大笑起来,因为谯并忽然看到了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得矣!』谯并手舞足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乃互通是也!本用之意也!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

  谯并大笑,然后招呼着,要人加急去做两条长幡,就是写『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这十个字,然后作为整个授经大典的核心要素。

  谯并有能力,但是并不代表着他品性就一定很好。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