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三百七十六章 求荣(2/7)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

  卓敬愣了半晌,苦笑道:“国师,乱对我们不利。”

  “无妨。”

  姜星火摇了摇头,道:“待我写一篇文章,他们不是要乱起来才好火中取栗吗?那我给他们添一把火!”

  罢,他也不管身旁几人,文思涌上,径自提笔挥毫。

  卓敬在旁边窥得清楚。

  《师法先圣疏》

  “不惟先圣之所欲为,所已为者,为之承之;虽其所不及为,不得为者,亦皆为之承之。

  师法先圣,不惟所不及为,不得为者,为之承之虽其所已为,有时异势殊不宜于今者,亦皆为之,变通之。”

  郭琎和柴车亦是凝神,从开篇这两句可以看出来,所谓“时异势殊需变通之”这便是自变法发起以来,第一份正式的,吹响号角式的文章了。

  姜星火的笔锋还在继续。

  “理不变于人心,只人心公平处便是理之公;理不外乎人情,人间之情势时刻异也。

  是故,事以位异,则易事以当位;法以时迁,则更法以趋时。

  然圣人以近人情为理,而后儒远人情以为理,岂不谬哉?”

  所谓“人心公平”,自然就是姜星火昨讲的那些,而所谓的“人情”则是人间的情况、形式变化,如果事情发生的情况变了,自然不能刻舟求剑,所以要“易事以当位、更法以趋时”,也就是,变法是必须要变的,而圣饶理解,不是后儒的理解,后来儒者的理解大多都是荒谬的、错误的。

  卓敬长出了一口气,深以为然道:“权循旧制,苟且安逸,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国师笔锋犀利,敦是惊世大作!”

  姜星火顿了顿笔尖,一滴墨落在纸上,稍稍晕染开来。

  犀利的还在后头呢。

  “宋儒穷理务强探力索,故不免强不知以为知。

  后儒信道之笃者,莫如尹川。

  然尹川每事好硬硬做,故于圣人融洽处,未之能得.注《春秋》,用功虽多,然太着力却有穿凿。

  所谓学者穷理,正须虚心平气,以得精微之旨,若有意深求定然执着。

  强为贯通,必至牵合;过为分析,不免破碎。由是后来者,得其理者愈鲜矣。”

  这段话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就是,宋代的儒者都是缝合怪,强行把含义穿凿附会,对字句过分解读分析,想要好好探究道理应该心平静气、按部就班,这样才能得到幽微深邃的含义,你非要先射箭再画靶子,那么得到的一定是你想得到的,这种得到的道理结果,本来就是错的,那么后来的儒者,能继承理解宋儒自的真道理自然就更少了。

  宋儒是怎么断章取义的,之前姜星火在讲“太极”和“格物”,讲“敬”和“集义”的时候都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喷的有点狠。

  郭琎的脑壳“嗡嗡”的在响,一时间竟有些旋地转之福

  柴车扶住了他,同样有些口干舌燥:“国师,这未免有些太过.”

  柴车后面的话没敢出口,须知道,北宋五子虽然没有封圣,可在明初这个时代,全面继承了其理论体系的明儒们,可就是将其当圣人看待的,甚至由于版本的原因,这个时代的儒者,对孔子原始儒学的理解,都没有对北宋五子“断章取义”后缝出来的理学的理解深刻。

  而姜星火这话,基本就是对程颐的治学方法论,进行了否定。

  再结合之前对先圣的解析,那么姜星火这篇文章写到中段,主旨涵义已然呼之欲出了。

  ——托古变法!

  先不要急着对这个词产生反感,事实上,否定宋儒,是因为理学是如今儒教思想禁锢的最大牢笼,也是变法最大的理论阻碍,所以必须要予以否定,而且宋儒确实是断章取义,确实理论还没到无懈可击的程度。

  相比于留下了大量书籍、着作的宋儒,真正的儒学,也就是原始儒学的那拨“先圣”们,他们是不会话的,而且留下的东西,解读性极高。

  就比如“人情”这个词,你宋儒可以解释到跟“理”对立,我自然也可以解释为是人间情况、情形,先圣们又没留下标准答桉,你凭啥我错?大不了辩论嘛。

  而辩经这种东西,当你陷入证伪的恶性循环时,就已经输了,而且确实无法证明姜星火是错的。

  与此同时,姜星火自然可以抱着原始儒学的经典,跟宋儒一样,挑对变法有利的东西来解释。

  怎么,这断章取义你宋儒做的,我姜星火就做不得?

  没这个道理。

  只要把“事以位异,则易事以当位;法以时迁,则更法以趋时”这个地基打牢了,凿实了,变法的理论基础自然就有了。

  姜星火笔锋依然不停。

  “以空论对谈,穿凿牵-->>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