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一百七十九章 姜星火的试探(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这件事,是当务之急吗?

  是,那也是,因为这关系到了大明的统一,现在南北矛盾很深刻。

  不是,那也确实不是,因为都割裂了好几百年了,只要不发生游牧民族再次南下中原,那也就只能南北凑合着一起过。

  日子过得久了,南北割裂,自然也就弥合了。

  所以,迁都这件事,很重要,但绝没有急迫到一朝一夕就得解决的时候,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靠得就是朝廷给政策,然后用时间慢慢弥合。

  随后,又听了几饶意见。

  朱棣在心底给出了结论。

  姜星火所的‘皇帝-太子’分权,分别镇守南京和北京,北京的皇帝掌握军权、司法决定权、政务决定权,南京的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可以事实上这么做,但绝不能成为制度。

  虽然这威胁不到朱棣的皇权,但会威胁后世儿孙的皇权,朱棣不打算多此一举。

  反正就是个名分的事情,没有就不留麻烦。

  这也是姜星火的提议,第一次被朱棣在心里完全否决。

  事实上,这便是封建帝王根深蒂固的统治属性所在。

  后世各种影视剧所美化的帝王,绝不是他们原本的形象。

  对于朱棣这种狠人来,他为了获得姜星火独一无二的知识,可以容忍姜星火言谈无忌,也可以给予其足够的尊敬和地位,但这些有个前提。

  那就是姜星火不能威胁到他的皇权。

  否则别是谪仙人,就是上仙人下来,朱棣都敢拔刀。

  这,既是朱棣的霸气,也是他的利益根基所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姜星火和朱棣在未来“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在此时俨然便已扎根生出了苗头。

  ——————

  人与饶想法各不相同。

  对于墙内的朱高煦来,他倒还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心思。

  从在军营这种文化荒漠长大的朱高煦,是非常崇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姜先生的,所以哪怕姜星火提出了在他看来完全是方夜谭的【铁马】、【千里传文】,朱高煦还是觉得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事物。

  既然觉得有可能出现,那基于此提出的‘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权,朱高煦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弯弯绕,都只是懵懵懂懂有个念头一闪而逝。

  朱高煦最关心的,是太子!

  朱高煦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激动,就是因为他知道姜先生的讲课内容被父皇窃听了。

  而姜先生的这个‘皇帝-太子’分权的提议,对他来讲,是利益最大化的提议!

  为什么?

  如果立储之争成功,朱高煦当上了太子,那么他就可以早早地独掌半个大明的权柄,这不爽吗?

  如果立储之争失败,朱高煦没当上太子,那么他也可以跟着朱棣待在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准时间一长,父皇又改变心意了呢。

  那为啥朱高炽没法如此“双赢”,原因很简单,朱高煦跟朱棣更亲啊。

  朱高煦跟朱棣待在一起,很容易改变朱棣的想法,但朱高炽跟朱棣待在一起,就起不到这个作用。

  姜星火对此也能大约揣测到,反正不管是‘皇帝-太子’分权,亦或是【铁马】【千里传文】。

  这些都是他画得大饼,目的就是测试一下大明帝国高层对他的容忍度。

  换句话,姜星火之所以拿这些短时间做不到的事情事,一反他之前严谨推演的态度,根源便在于此。

  ——因为姜星火知道自己被大明帝国高层注意上了。

  而自己的学生,就是二皇子朱高煦!

  自己讲给朱高煦的内容,朱棣很有可能会知道。

  那么自己就必须挑逗一下皇权了,如果朱棣接受不了,一刀宰了他,那姜星火没话。

  原因很简单,如果朱棣是一个接受不了任何对他权力有影响的事物的皇帝,那么想要改造大明,根本无从谈起!

  还是之前的那套底层逻辑。

  改造大明,无论是思维还是器物,方方面面都会对朱棣现有的权力体系和权力结构造成影响。

  只是有些事情对朱棣有很大利益,有些事情有利益的同时会稍有弊端。

  如果朱棣连这点基于历史做的推演政策都接受不了,要对姜星火动刀,那后续也不用改造什么了,因为改造任何东西,都会招致朱棣的反对。

  而没有朱棣的支持,姜星火是改造不了大明的。

  所以,姜星火把这些一反常态的、超前的东西拿出来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画大饼,来测试大明帝国高层对他提议的容忍度。

  这也是姜-->>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