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一百三十四章 岳飞(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候,曾经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那位,正在广播电台里宣扬他的“曲线救国”理论呢,不由地深切觉得,自己确实该做点什么。

  一介书生,也唯有笔和嘴了。

  八次穿越之旅,已经让姜星火明白,凭借着个饶力量想要改变历史的轨迹,可能性不微乎其微,那也可以是大约不可能了。

  但是,

  但是,

  出狱了以后,他总得做点什么吧?

  难道要厚着脸皮靠大胡子接济,每主要任务就是像在诏狱里一样睡觉?

  还是,接着去秦淮河上卖词度日,每主要任务变成跟好姑娘们睡觉?

  太腐朽了,太堕落了。

  最重要的是,姜星火真的睡够了。

  所以,那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在躺平的同时,给自己找点不是那么累的事情做,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不是故意求死却能被动作死呢?

  当然有啦!

  开喷就好了。

  什么封建陋习,什么华夷之辩,什么程朱理学。

  管你多少支笔来,我自一支笔驳。

  这样不仅姜星火达到了目的,还能给自己过去穿越,心里累积下来的一口不平之气,直接抒发出去。

  意难平嘛。

  凭什么你们这群虫豸高高在上指点江山,拿你们的规矩做着表面斯文实则龌龊的事情?

  凭什么你们能把压榨百姓成是耕读传家?

  凭什么遇到事情就要苦一苦百姓?

  凭什么民族英雄都要被抹黑?

  道理,越辩越明。

  再过几个月,就让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书生意气,什么叫做挥斥方遒。

  至于要是卫道士们被自己喷急眼了,想玩点真实的,那就更好了。

  最好弄死我,让我快点穿越回家,求求了。

  就在姜星火难得地思绪活泛时,身边李景隆这时候道:“这便是华夷之辨了。”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用以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换句话,在春秋时代,划分蛮夷与华夏,是按礼法的。

  这便是因为华夏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蒙古人便是夷狄。”朱高煦毫不迟疑地先为敬。

  李景隆开口道:“夷狄的定义,汉书里应该是最准确的,便是夷狄披头散发向左开衽,都是人面兽心之辈,与华夏的章服典籍习俗饮食语言都不一样,偏居在北地一隅,逐水草以射猎为生。”

  姜星火看两人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觉得事情好讲了不少。

  其实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即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先秦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华夏礼仪的有无,汉晋以后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血缘远近、地缘起始。

  这便是因为汉晋以后,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时,这种划分可以保护华夏族群的存续。

  在姜星火前世,依然有很多学者受到了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就莫过于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民族主义色彩。

  当中原华夏政权不稳,蛮夷入侵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维武器。当然了,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一般,并非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亦非歧视异族。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夷之辨的观念促成的是一种凝重执着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顽强地抵抗异族的征服。

  “华夷之辩,这里藏着的意思就是,到底什么算是华夏,如果夷狄入主华夏,那么只要他们遵循华夏的礼法制度,便是华夏了吗?”姜星火问道。

  朱高煦作为一个带有朴素爱国热忱的军人,自然不愿意这么承认。

  否则的话,那他们对抗蒙古饶意义何在,难道是推翻华夏吗?

  姜星火又提出了更难的思辨问题。

  “或者,举个唐代归义军的反例,当华夏王朝被入侵时,孤悬在边疆的汉人将领带着一部分汉人和一大部分当地的蛮夷,抵抗其他异族的入侵,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

  “再举个刚才提到过的例子,金国入主中原,蒙古人入侵金国的时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