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秀,我来助你!昏君拿命来!”

  张寅见状,大吼一声,奋力一刀劈下,在郭千仞杀到之前斩杀了贾秀。

  “好!”

  然而,随着动声势,叛贼竟已杀入行宫,向玄英楼杀了过来。宫门守将匆匆赶来,大步登楼拜倒在李隆基面前,道:“臣有罪,新募之兵不堪一战,臣请太上皇暂退……”

  趁着禁军在护驾,他们手里捧着金银珠宝、颈上挂着玛瑙玉石,欢呼着冲出行宫。而守备在外的剑南士卒们赶来支援,见状,又纷纷抢夺着叛贼,场面一片混乱。

  而此时,陈玄礼已赶到,挥兵杀向叛贼。那些叛贼本就是乌合之众,也就是突然起事,打了官兵一个措手不及,才能杀进行宫。正规官兵一到,他们很快就败退了。

  正此时,韦见素、张垍等一众大臣赶到了。

  “不。”

  “回太上皇,叛乱了……这次是剑南军叛乱了。”

  严武满脸风尘之色,举着千里镜观察了许久,也不知在想什么。

  另一方面,许多剑南士卒眼看着太上皇幸蜀这短短的时日内便聚集了如此多的宝货,不满的情绪也快速地蔓延开来。

  “吐蕃此前曾遣使求盟,称要助大唐平定安禄山,朝廷疑之有诈推拒了。”卢杞道,“如今太上皇击败了郭千仞这个吐蕃内应,又遣兵将守住柘、静等州。所谓恩威并施,太上皇既展威,何不遣一大臣出使吐蕃?不费兵马钱粮,解决一大患,如此,可专心平定关郑”

  忽然有呼喊声打断了禀报,那是有新招募的禁军在给叛贼引路,很快,叛贼便往玄英楼这边包围过来。

  同时,护驾的文武官员与将领们也赶到了。崔圆、卢杞年轻力壮,比别的臣子们更快跑到李隆基面前,以紧张兮兮的姿态护住了李隆基。

  严武很快有了动作,他让郭千仞去挑衅官兵,之后徒深山之郑

  “太上皇惯来信任卢杞人,言路闭塞,于与当年信任李林甫何异?”

  张垍腿上受了伤,脸色因失血而有些苍白,他不顾伤势跑来与韦见素商谈,正是打算除掉卢杞,当即应道:“兵变皆因此奸佞所起,自当除之。”

  甫一交手,韦见素、张垍就意识到自己败了,他们一直就没赢过。

  这便是卢杞在党同伐异这方面的厉害之处,更早之时,同僚们还在关注着其它正事,他已经事先安插好眼线要排除异己了。

  “太上皇老迈,先信安禄山,后信卢杞。今我等何不保护太上皇回长安,祭列代先皇?安下人心,建大功于子,此为忠;使家父子团聚,此为孝;述旧情与雍王,助他平定胡逆,此为节;放赏赐于将士,恩养父母妻儿,此为义。忠孝节义皆全,岂非好过遭奸佞之欺凌?”

  他原是一个籍籍无名之人,随着这一喊,他的名字也就将流传下来,只能是“盛世求活命,乱世唯留名”了。

  他的态度却很坚决,诉了一番愿为李隆基效死的决心。可他在汉中立下了救驾的大功,李隆基不愿让他去冒险,摇头道:“朕岂能派卿前往?”

  “朕有意让韦卿出使吐蕃,卿意下如何?”

  “府军有这么多钱财,为何还克扣我们的赏赐?!”

  他心思都在长安,能不费一兵一卒暂缓边境冲突,最好不过,遂道:“卿以为派谁前往?”

  卢杞早已得知了前因后果,知道是自己的政策逼反了一些益州兵民,耳听着这句赐他无罪的话,略过叛变的原由不报,道:“臣以为这些兵民之所以反,乃是受人蛊惑,一时激愤。太上皇只需下诏谕降,令其迷途知返,赦其无罪,赏赐财物,便可招抚他们。”

  尤其是张垍,这次受了伤,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该拜相,主导朝政了。

  “召陈玄礼来,朕倒要看看剑南军因何而叛。”

  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肯定是回不了头了,投降只有死。

  “就派韦见素去。”李隆基很快做了决定。

  “驸马!快,带驸马走。”

  李隆基听了,觉得颇有道理。

  “你举兵起事倒是痛快,可现在柘州、静州防备吐蕃的兵马要是回师,你怎么办?”姜亥道,“马上要入冬了,你既无粮食,也无驻地,到时又怎么办?”

  来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面容粗犷凶恶的汉子,像是一方大将,杀气腾腾,比郭千仞要威风得多。

  “昏君在那里!”

  “那你知是来投奔我们的?”

  “臣等护驾来迟,请太上皇赐罪。”

  →友情连接:

  他们心中自信,只是略略瞥了一眼这个年轻人,正要开口将他贬到南方偏僻之地历练几年,太上皇却先开口了。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