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白神秘地笑了笑,道:“实则非常简单,阿兄到时便知。”

  杨銛十分好奇,但本着对薛白的信任,忍着不问。

  薛白又问道:“当然,技术的壁垒阻挡不了旁人来抢邸报的刊行之权,当无妨,我们是阳谋,抢的就是这最初的声望,文章学术越兴盛就越下沉,寒门学子天然地就会以我们马首是瞻,这是大势…….’

  这话里有太多新鲜的词汇,杨銛常常要细想一下才能反应过来,听得十分吃力,有些迷糊,总之知道这位谋主十分有能耐,听他的便是。

  接下来几日,秘书省中那偏僻的小院被薛白称为“刊报院”,院中的匠师们得了丰厚的月俸与赏钱,夜以继日地忙着。

  与此同时,将作监中,造竹纸、油墨、铜版的几处坊院也彻底被杨銛派人控制起来。

  如对李林甫的承诺,杨党从不去中书门下争权,专心于廉价纸的普及…….只求这一点点政绩而已。

  月沉日升,铜汁被倒入字模,置入水中,滋起烟气;纸浆在蔑子上被慢慢晒干,形成了竹纸;木屑纷飞,雕刀在木块上刻出一个个小楷;墨石被锤碎,熔胶,杵捣,仔细研磨,流淌着浓浓的墨汁。

  之后,“啪”的响声中,被排好的雕版沾了墨汁,印在了竹纸上....

  终于到了四月十五,圣人于大明宫早朝。

  鸡鸣时,京中五品以上以及特定官员们早早起来,提灯笼,骑马上朝,正是“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薛白官职太小,还不在早朝之列。而是在大明宫建福门外的太仆寺车坊中等候。

  等到百官退朝,便有宦官来下诏。

  “召承务郎、太乐丞、校书郎薛白,东苑伴游。”

  “臣遵旨。”

  一路趋往东苑,只见宫殿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凤池春草生绿,微风正好。李隆基正带着一众臣子在赏美景,气氛正好。

  那些官员以紫袍、红袍为主,也有一些绿袍,薛白是唯一的青袍。

  还未上前,已听到了有人在吟诗。

  ‘翠叶浓丹苑,晴空卷碧虚,忝同文史地,愿草登封书。”

  “好!徐御史这诗好。”

  “左相来一首吧。”

  那老臣便献丑了。”陈希烈也是张口就来,吟了一首颇好的诗,未了还感情充沛,“野老歌无事,朝臣饮岁芳。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

  此时薛白上前行礼,李隆基心情正好,招手让他上前,却不是让他赋诗,而是指了指那正在抄录诗词的宦官,笑道:“新科状元来了,且看看这盛唐气象…….”

  早朝结束之后,依例,官员们会在朝堂廊下会食,称为“廊下食”,这日薛白却是来不及在宫中用食,径直出了大明宫,直奔刊报院。

  “薛郎来了!”

  “快开门。”

  两道院门被打开,薛白大步而入,只见两排匠师们已报着雕版在严阵以待。

  “有八首新诗要雕!黄九公你雕左相的诗。”

  薛白径直将一封纸笺递给一名老匠师,目光看去,只见对方已经把“奉和圣制”四个字都雕好了,可谓是艺高人胆大。

  “刘十四公,你雕崔颢的诗。”

  “崔颢回了长安了?

  “是,调为司勋员外郎,我消息太慢了,他是临场作的诗,你快雕。”

  “喏。”

  八张纸条被分给十余个匠师,薛白快步往里走去,再穿过一道更隐秘的院门,只见里面正热火朝天……工匠们正在印邸报,且已经印好一半了。

  “顺利吗?”

  “不顺利,雕版被墨汁泡发了,又不小心磕掉了许多笔划.…..

  “莫慌,我们已抢了非常多时间。”

  薛白安抚着工匠,同时拿起一张邸报看了看。

  因还不好双面印,每份邸报他打算印正副两面,而第一面已经印好了。

  头版说的是修《天宝大典》之事;下一个版面说的是秘书省东院书库将开放给诸学子。

  第三个版面说的是四月望日,圣人开早朝,名家赋诗颂赞大唐盛世。

  名家们刚刚才写的诗,墨迹还未干。在这刊报院内,却已将他们的刚写的诗印了上千份了。

  开头一首就是韦述的《奉和圣制修大典应制》,“修文中禁启,改字令名加。台座徵人杰,书坊应国华。

  之后便是王维的《奉和圣制登御苑与监修同望应制》,“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李泌与王维一道一佛,平时看起来淡泊,写应制诗也是一个样子,这次写的是“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

  苏明源、萧颖士、李华等人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