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05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海妻在油灯下缝的。

  海瑞的行李也只有这么几件,都是他从浙江带过来的。

  怀着不知道悲喜的心情,海瑞踏上了前往京师的道路。

  京师之中,此时却是花团锦簇,春暖花开的热闹景象,此时京师的街道上热闹非凡,应天府花了大力气,将京师城内的乞丐和饥民都驱赶到了城外。

  因为今天是科举三家跨马游街的日子。

  嘉靖四十一年的殿试结果出来了,苏州府贡士徐时行为一甲第一名,为本科状元。

  苏州贡士王锡爵为一甲第二名,为本科榜眼。

  徽州府贡士许国为一甲第三名,是本科的探花。

  今年徐时行二十八岁,王锡爵四十二岁,许国三十五岁。

  京师百姓看着年轻的状元公,发出大明人才辈出的感慨,这场科场盛事,总算是能冲淡一些京师百姓的惨痛记忆。

  骑在马上的徐时行却觉得有些恍惚,没想到自己竟然考中了状元?

  虽然大明朝天灾人祸不断,但是今年的科举依然是大明建国至今最卷的一场。

  没错,每一年都是最卷的一年。

  但是嘉靖四十一年尤其的卷,能够在其中杀出,徐时行都觉得像是一场梦一样。

  身穿红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徐时行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如果他来参加科举,那肯定轮不到自己中状元了吧?

  想到了在福建抗倭的苏泽,徐时行再次感慨自己这次的状元是捡来的一样。

  不仅仅是徐时行这么想,分别在他两边的许国和王锡爵,也都是这么想的。

  二月份举行的贡试,内容和形式和乡试差不多,主要考察的也都是科举作文。

  但是贡士的成绩对最终进士排名影响不大,这是一个参加殿试资格的考试,决定科举最终排名的还是这场殿试。

  作为国家最高等级的考试,而考上进士的官员理论上就是大明官员了,而科举前几名更是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宰相。

  殿试的内容不再是考察科举文了,而是皇帝亲自命题的策论。

  而今年殿试的题目同样是皇帝亲自出的,但是所有拿到题目的考生们,拿到这个题目都是懵的。

  《论徐福出海寻仙》,这是什么鬼题目?

  堂堂国家最高的抡才大典,竟然不问苍生问鬼神?

  几个愤青的考生直接出离愤怒了!

  可是愤怒又怎么样?十年,甚至几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走到了殿试的这一步,难道还能交白卷吗?

  徐时行拿到这份卷子也是懵的,他对于方数和丹药这些事情并不了解,也不愿意阿谀奉承皇帝写一些仙人出没的故事。

  他按照按照苏泽的海外殖拓理论,又结合了一些苏泽在苏州府时候讲过的南美海外新物种,给皇帝描绘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宝的海外世界。

  徐时行的文字水平很高,他不喜欢台阁体的华丽骈复,提倡平实婉丽,婉曲周详,不作夸饰惊人之语。

  偏偏他这样的文风,写出的海外世界却让人信服。

  徐时行又按照苏泽的殖拓理论,提出了解决大明白银问题、粮食问题和土地问题的思路,向更加广袤的海外寻找出路,重新焕发诸夏时代对外开拓的荣光,再次举起始皇帝派遣徐福开拓海外的精神。

  这篇文章虽然和嘉靖所要的内容不符,但是徐时行所写的依然勾起了皇帝的极大兴趣,也许在那海外神奇的土地上,真的有能够成仙的丹药呢?

  徐时行于是被点为状元。

  跨马游街之后,又过了几日按照科举名次,分别授官。

  徐时行以第一名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

  王锡爵以第二名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编修。

  许国以第三名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编修。

  剩余二甲进士,年龄在二十八岁以下的五人,参加翰林院的馆选考试,通过的就授庶吉士,留在翰林院观政。

  其余的二甲和三甲同进士,按照科举名次在吏部文选司等待授官。

  接下来又是琼林宴又是同年宴,徐时行又在京师参加了好几次宴请,所有人都在夸他是青年俊杰,日后将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

  可是徐时行想起曾经在苏州府和上海县的事情,总觉得自己在京师完全是浪费时间蹉跎光阴。

  等到徐时行再入翰林院,每天的事情就是在翰林院中看书,偶尔作为翰林官员还要给皇帝写青词,这一切都让徐时行感觉到空虚。

  所有人都在努力表现,认真做事,那些皓首穷经的老翰林们,每一次接到给皇帝写青词的任务,都搜肠刮肚的一字一字的斟酌。

  翰林院那-->>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