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泰又拿起扫把,回道:“我就是院的,平日里闲着就看书罢了。”

  裴炎行礼道:“想来大哥在这里很久了吧。”

  “很久了……”李泰叹息道:“从贞观六年就开始了,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看着骊山一步步走出来,看着这些学识一点点编撰成册,便特别有体会。”

  裴炎点头,打开手中的图,入眼是一片的蓝色的油画,蓝色的是海洋,海洋很广阔。

  这张图上有不少的标注,裴炎第一次看到了陆地的全貌。

  完全打开这张图,需要将几张桌子合在一起,如此一来便占了好几个座位,这在骊山的藏书阁规矩来说是不礼貌。

  见到裴炎的局促,李泰朝着门外看了看,“现在还早,他们也都过了晌午下课才来这里看书,你先看吧。”

  “多谢大哥。”裴炎盘腿坐下来,拿出自己的小册子一边看着标注与气象记录,写着笔记。

  李泰坐在藏书阁外,给自己倒上一碗茶水,拿出一张饼放在炉子边,等着饼烤热。

  先是喝下一口水,舒坦地看着眼前的风光。

  教学楼很高,足足有五层,三幢教学楼收纳了两千个学子。

  “这大唐真是越来越好了。”李泰低声说了一句,已闻到了饼香,饼已经烤好了。

  便用茶水配着饼喝。

  其实孙神医说过,早起就喝浓茶对身体不好。

  可李泰很享受早上来一碗浓茶来提神,再有一张饼一顿早饭就应付过去了。

  以前喜欢吃各种美食,后来沉迷上了做美食,便吃得少了。

  现在李泰不喜欢那些味道美好的食物,他喜欢这种馕饼,丁溜做了一辈子的厨子。

  他最擅长的还是做饼,他做出来的馕饼依旧是最好吃的。

  回归了生活的本质,不再追求那些虚浮之后,李泰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一个身影走入了藏书阁,李泰笑道:“你怎么来了?”

  张阳在一旁坐下,“来你这里找会儿清闲。”

  李泰将手中的馕饼掰了一半递上,“吃了?”

  “没有。”张阳拿过饼便吃了起来,低声道:“家里准备好了,再往这个书院投入五万贯银钱,女儿在家里闹着呢。”

  李泰笑道:“清清向来是个很固执的孩子,跟皇姐一样,再说了她赚来的银钱,被用来投入书院,一定不高兴。”

  张阳坐在椅子上,享受着此刻的安宁,“金春秋将倭奴杀绝了?”

  李泰嘴里嚼着饼道:“好像是的。”

  岁月还是在张阳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迹的,他的气质更内敛了,就像是个乡间的大哥,丝毫看不出他就是这骊山最尊贵的人物。

  张阳回头看了眼在藏书阁内正用功看书的裴炎,笑道:“就是这个孩子吗?”

  李泰点头,“他是目前为止最满意的,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也是位人才。”

  张阳退休之后,家里添了两位妾室,小儿子秋儿正是最会哭的年纪,徐慧刚生个儿子,她的孩子也爱哭。

  家里与骊山的事务,都是媳妇和小武在忙碌。

  说来把小武娶为妾室之后,武士彟也开始赋闲养老了。

  张阳从在怀中摸索了良久,拿出一个物件,放在桌上,道:“这是六分仪”

  “六分仪?做什么用的。”

  张阳拿着六分仪一边给他解释着用法。

  “以前媳妇与我时常看星辰,也会丈量天体与地平线的距离。”

  李泰颔首道:“然后你就做出了摆钟。”

  张阳摇头道:“摆钟只不过是过程中所得,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测量天体与地平线之间的距离,得知高度角之后如何减少误差。”

  李泰又道:“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世间万物构成都是有误差,至少做不到没有误差的事,误差是万物循环中的必然,就像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中是有一些联系。”

  “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当年是何境界,或许早就明白了其中道理,只不过那时的世人一直无法参悟。”

  六分仪是个扇形的物件,它是由一些金属结构拼凑起来的。

  等张阳离开之后,李泰将六分仪放入一个盒子中,而后继续坐在藏书阁前,闭眼享受着阳光。

  裴炎到了傍晚时分才从藏书阁内。

  李泰在这位院长闲来无事,就会坐在藏书阁,看着从长安城送来的书卷,如果他觉得论述有理,便会将书收入进藏书阁内。

  占地两千亩的学术院还没彻底完工,往后还要开设各类研究院。

  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