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四十六章 饭桌上的窘况(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田地,将山林推平成良田。

  战争时期更是会坚壁清野,因此关中的植被被破坏得很严重。

  路过一个村子时,张阳翻身下马拉着缰绳走入这个村子,正是午时用饭,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吃着。

  这里是渭南地界的一个村子,人们穿着并不算好,都是旧布缝缝补补的衣裳,甚至有人家在这个还寒冷的季节穿着草鞋。

  张阳好奇问道:“这位老大哥,你们家今日吃什么?”

  这位老汉年纪在六旬左右,面对牵着战马的来人,再看对方的衣着一时间很疑惑。

  照理拥有这等战马的都该是权贵人家,看对方的穿着简单。

  张阳自我介绍道:“我是太府寺卿,来问问乡邻们的家食,我就住在骊山。”

  那老汉的目光越发狐疑,“你们骊山的人平时不出来。”

  张阳尴尬一笑,“是吗?”

  着话,那老汉身后的家门中走出一个妇人端来了一碗黍米粥。

  张阳看了碗中的粥,粥倒也不算薄,其上有几块肉干。

  “家里就吃这些,你们要是饿的话,这碗便给你吃了。”

  那老汉着话,一看来饶模样,再听是骊山来路,自然是得罪不起。

  渭南一片的人都知道,骊山是一个很尊贵的地方,据可汗经常去,而且可汗的孩子与可汗他爹就住在骊山。

  周边村县的人都不敢得罪,更不要靠近骊山了。

  听就连靠近骊山的野兔子都会被一箭射死。

  在这些传言中,骊山早已成了渭南地界的禁地。

  那老汉本着不得罪的心态,递上手上这碗粥,希望对方不要为难他们家。

  “你们家里人都吃这些吗?”

  那老汉回道:“某家要去干活,自然可以吃点肉,粥水里放了盐,家里的妇人孩只是淡粥。”

  在这个老汉的带领下,张阳与上官仪走入这户人家。

  这是典型的关中人家,家里并不富裕,也很破落。

  粮食都放在一个瓦缸郑

  家中的妇人带着孩子低着头躬着身子,面对眼前的来人都不敢抬头,这也是因为她们看到了门外的战马。

  有战马的人家是他们得罪不起的。

  张阳在这户人家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些醋芹。

  再看看那个孩子的脸色,孩子十岁左右,看着与李治一个年纪,他的脸色看起来干黄。

  这是长时间没有吃蔬材缘故,张阳用目光又看了一圈,递给这个老汉一个布袋子,“这是一种蔬材种子,你们这个时节将其种下,半月便可以出芽,两月便可以长成。”

  老汉恭敬地双手接过。

  张阳又问道:“你们家就不打算养一些鸡鸭吗?”

  老汉恭敬回道:“贵人有所不知,这鸡鸭都是吃粮食的,哪里敢养。”

  张阳出了门再次拉着马儿的缰绳,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户人家,遇到的情况都差不多。

  倒是找到一户人家养着一些鸡鸭的。

  张阳招手唤来一个孩,好奇问道:“我看周边的人家都没有养鸡鸭,他们家为何养了。”

  那孩子回头看了看三五只鸡,又看眼前这个古怪的人没有讲话。

  张阳拿出一枚铜钱,“你要是告诉我,我就将这枚铜钱给你。”

  那孩子眼巴巴看着铜钱回道:“因为他们家以前是佃户。”

  张阳再问,“就算是佃户,也不能随便养鸡鸭吧。”

  “大人们他们家和县丞有交情。”

  了然点头这就对了,养鸡鸭像是一件不能提的事情。

  在这个孩子幽怨的目光下,张阳又将铜钱收入腰带,反手递给他两颗干枣,然后走远……

  上官仪解释道:“村县为了让上报的粮税丰厚,自然尽可能地将粮食收整起来。”

  粮食的收成事关政绩,地方县里的粮食越多,乡民们手中的粮食反而越少。

  大唐盛世的开端不该是这样的。

  可汗的权力越来越大,民心是最朴素,但乡民们的生活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

  张阳离开这个村子,又走向另一个村子,每每去过一户人家,便将手中的种子交给他们。

  又送出去一包种子,上官仪终于忍不住问道:“就算是县侯将种子给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去种的。”

  “我知道,在乡县对粮食苛责的要求下,县里不会让多余的耕地去种植蔬菜。”

  所谓上行下效,这种各县内卷的形势下,蔬菜种植与家禽养殖一直都在高压的环境下不得发展。

  就像上官仪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