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有厂卫和督察院、言官盯着。

  这国策会议的变动不可谓不大,但又很奇妙地让人感觉不突兀。

  穿了,无非把过去的司礼监、内阁、六部九卿、五府勋臣拉到一起来商议一下。

  但是,致命的总是细节。

  悬而未决的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

  尽量保持满员六饶内阁大臣各领事务!

  国策会议参会重臣的特权!

  继皇帝初次视朝后空出的诸多官职后,这才是自上而下会让整个朝堂重臣流动起来的一股大潮。

  位置还没满呢!阁臣缺两个是什么概念?

  不能堵那么多中层文臣进步之路的杨廷和还没想好稳妥办法:倒不是因为内阁首辅的权柄被削弱了,只是这御书房伴读学士及国策会议的设立,其演变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利弊暂时想不清楚。

  可他不能太过于敏感,因为皇帝在一整的会议里讨论确定了重设三大营、改革皇庄皇店方案之后的那句话。

  “这国策会议先试行三年。三年后朕也年满十八了,如果这国策会议和御书房伴读学士弊大于利,届时再调整。但在那之前,望诸卿以三年为期,忠心用事!”

  只是先试行三年。

  如果之前没有发生那么多事,杨廷和必然会尝试劝一劝皇帝别瞎试。

  可现在不行了。

  像这样一番设计,杨廷和不相信是一时兴起。

  最大的可能还是刑部大堂事件之后,皇帝感受到了内阁尤其是自己这个首辅的巨大影响力。

  杨廷和难受得很憋屈:为了这国策会议,你居然舍得打出从根本上压制司礼监的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