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一百零六章 陈建林:常规成果,不用担心!(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等,肯定会消耗不少的精力。

  王浩很坚定的说道,“我早就想好了,肯定要带学生,既然一般是两到四个,那么我就带四个好了,这个要上报吧?”

  周建春满是不理解的点头,然后说道,“我帮你和研究生院那边说一下就可以了,他们会处理的。”

  “好。”

  周建春问了王浩以后就走了,他还是感到非常的疑惑,仔细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带研究生有什么好处。

  对其他的教授来说,带学生就和教学工作是一样的,有学生也能帮忙一起做实验之类,对自身的研究是有帮助的,而且多带学生也对于职称评级有帮助。

  这些都和王浩无关。

  因为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他根本不需要担心职称评级问题,做的是数学理论研究,学生也肯定帮不上忙。

  “没有好处啊?”周建春仔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道理,只能归在王浩对于教学很重视,自身从事教学工作觉悟很高。

  这也是学校里很多人对王浩的评价。

  ……

  在和周建春说了几句,知道研究生院会处理问题后,然后就把事情抛在脑后,继续专注于工作中。

  他已经理清了头绪,找到一种对数据分析的方法,记一下了内容以后,马上开始编写相关的程序,利用程序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于此同时。

  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实验室已经提交了项目成果报告。

  因为是非常重大的基金项目,提交以后就有专家来查看,发现他们是以常规的手段,制造出了1400抗压强度的钛合金,顿时感到非常的惊讶。

  “这个彭辉,真可以呀,这么点经费就能完成研究。”

  “估计经费还没用完吧?我一直跟这个项目的进度,还能剩下三分之一以上。”

  “不错,不错,成果突出啊,看来距离结算也不远了。”

  几个专家在简单看了成果报告以后,都感觉稍微有些惊讶,因为项目审批的最初没有几个人看好,做科学基金针对项目的拨款经费是有限的,即便是有一定的研发水平,有限经费的支持下,想完成研究也很难。

  现在能够完成已经很出乎意料,他们就开始认真看起提交上来的报告。

  有个专家正认真看着,忽然惊讶道,“你们人员名单里,有一个特聘数据分析员,西海大学王浩?”

  “这个王浩,是不是东港解聘的那个?总上新闻的那个数学天才?”

  “还真是啊!”

  “西海大学应该没有第二个王浩了,特聘数据分析员,而且名字很靠前啊,排第四,比一个他们实验室的研究员还靠前。”

  “看来王浩的贡献很大啊,彭辉也很看重他,否则不可能这么排……”

  重大项目的成果报告,会提交成果贡献的人员名单,1500万经费的重大项目,因为有很多人参与,名单能列出十几个,二十几个。

  类似的项目一般只看前几个名字,后面都只是普通参与者并不重要。

  王浩的名字排在第四位,足以说明对于成果的重要性了。

  在几个专家对于成果报告进行研究的时候,西京交通大学也特别发布了公告,区别是,只是说明金属实验室的项目达成预期目标。

  这种公告发出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可言,就连本校的人都没有兴趣看上一眼。

  但是,有人却注意到了。

  东港大学,合金材料实验室。

  马文钧一直都在关注新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以及航空材料院的动态。

  虽说他的判断也和陈建林一样,认为航空材料院把研究拖后,而金属实验室经费有限,根本没办法做出成果,但关系到自身的问题,只要有那么一丝的可能,都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当看到西京交通大学发布的公告以后,马文钧顿时感到不可思议,心里惊慌到了极点,他马上就找到了陈建林。

  陈建林听到了马文钧的话以后,也稍稍有些慌乱,他赶紧查看了一下消息,随后就拿起电话询问了一下,也知道了成果的具体情况。

  “彭辉的团队,研究出常规手段制造抗拉强度1400兆帕的钛合金。”

  “这个参数……还好!”

  陈建林知道结果轻呼了一口气。

  国际顶尖的TB钛合金,抗拉强度都能超过1200兆帕,有的甚至超过1400兆帕。

  这个数据并没有脱离‘常规’范围,即便是研究出来,也不能确切的说明问题。

  影响钛合金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元素配比、制造工艺、技术手段,去除杂质,让钛的纯度足够高,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范围的研发成果,制造过程不一定趋向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