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四百七十节 盐铁官营(1)(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祭祀完太宗庙,刘彻又来到了自己的老爹仁宗孝景皇帝的宗庙祭祀。

  作为刘彻的生父,仁宗皇帝庙自然规格更盛一些,而且一应器具礼器,都崭新无比。

  依照既定程序,拜祭完自己老爹的衣冠,刘彻走出仁宗孝景庙,就下诏:其令天下郡国立仁宗孝景皇帝庙,有司四时祭祀,一如高庙,太宗庙!

  这是其中应有之意。

  也是每一个有庙号的皇帝应该享受的待遇。

  不过此举却将天下宗庙总数堆到了高达204所的高峰。

  毫无疑问,这将加重的农民的负担。

  一座宗庙,单单是人工,就可能需要数百位工人数月劳作才能修建完成。

  而四时祭祀以及祭品,更是要从农民身上分摊。

  尽管汉室税率很低,刘彻也下令‘永不加赋’。

  但这些钱和人工,地方官僚地主和贵族总不会自己掏腰包。

  所以,翌日。刘彻再次下诏,明令天下‘丁男四年一事’。同时宣布,天下家赀低于一万钱的家庭。算赋由一百二十钱每人降低到四十钱每人的标准。另外,家有男丁戍边或疫于王事者,也享受这个待遇。

  丁男四年一事,影响并不算大。

  毕竟早在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汉室就已经下令‘丁男三年一事’,也就是始傅男子三年服一次徭役。

  到刘彻这里改成四年服一次,只能算是对农民有限的照顾了,而且意义不大——这年头有钱有势的地主官僚,谁还傻乎乎的去服役?都是铜钱开路。威逼利诱佃农和穷人为其服役,有些铁公鸡甚至一个子的补偿都不给农民。

  但下令将天下家赀低于一万钱的家庭的算赋(人头税)从一百二十钱每人直接降到四十钱每人,却是刘彻这个新君在给天下百姓发放实实在在的福利了。

  在如今的汉室,一头成年耕牛作价七千钱,在关东地区的农村,一百亩土地,基本作价一万钱。

  是以刘彻定下的这个标准,基本上囊括的对象,大抵是已经穷的连土地都要保不住的最底层的黔首。

  这些人连土地都要保不住了。哪里还有什么钱缴纳一百二十钱每人的算赋?

  交不出算赋的农民,会是个什么下场,刘彻甚至都不需要去想就知道。

  卖完土地卖老婆,卖完老婆卖儿女。卖完儿女卖自己,他们必然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小农自耕农阶级和小地主阶级,是汉室政权最大的财源最好的兵源。

  保护他们的生存和壮大。其实就是保护刘氏江山本身。

  更重要的是,新君即位后给天下百姓发放福利。削减负担,这本就是汉室的传统。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将田税降到三十税一,男丁三年一事,同时一度将所有百姓算赋削减到四十钱一算。

  先帝在位虽短,但也做出了男子二十三始傅确定了田税三十税一的制度这样的改变。

  刘彻即位,当然要跟两位先帝看齐。

  当然,这个算赋四十钱每人的待遇,每户家庭都只能享受最多五年,五年后,还是没能起来,那就没办法了。

  连老天爷都只帮助自助者,何况刘彻这个汉室最大的地主?

  至于戍边士卒的家庭以及疫于王事者的直系亲属享受此待遇,则是刘彻用以拉拢军队,收买人心的手段。

  同时也算是提高百姓入伍积极性的一个政策。

  ……………………………………

  刘彻诏令一出,自然是四海欢腾。

  就连吴楚之地的百姓,也对新君的诏令感激无比。

  毕竟,去年刚刚遭过兵灾,大量的男丁死于战乱之中,吴楚等地的社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此时新君诏命传来,自然能让农民们喘口气。

  百姓们都很淳朴,但凡日子能过得下去,就绝对不会去造反,甚至,大多数百姓,只要日子能过下去,连经商都不愿意。

  中国人的故土思想和思乡观念是所有民族中最浓烈的。

  所以,诏书所过之处,就连独立于汉室之外的三越以及西南夷都惊动了。

  许多原本为了逃避赋税的失地农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当地的生活,变卖资产,千里迢迢,踏上了归乡路。

  当然,这些是后话。

  刘彻下诏后的第二天,少府令岑迈就跑来诉苦了。

  原因是,先帝驾崩后留下了内库积蓄一百万万钱。

  刘彻即位后四处撒钱,到现在,少府只有八十万万钱的存款了。

  这让岑迈感觉很惶恐。

  少府的政绩,来源于他的内库的积蓄。

  如今,内库库藏的钱币,源源不断的外流,而却见不得-->>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