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三百二十六节 选秀(1)(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多深。

  于是,他又问道:“下邑四战之地,于梁洛之间,都尉以为,吴逆会从哪个方向进攻?”

  这个问题,立刻就难倒了义纵。

  义纵仔细想了想,将目前他所知道的消息一一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可惜,依然没有灵感。

  这时候,义纵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丝光亮。

  他想起来了,太子曾经教诲过他——“倘若遇到难题,无法决断,不如先排除掉那些不可能的选项,此谓之排除法!”

  下邑,这个地方可谓是相当有名。

  对于此地,义纵再熟悉不过了。

  当年,高皇帝刘邦在彭城大败,几乎全军覆灭,与张良逃往下邑,正是在逃往过程中,君臣两人定出下邑之谋,改变了楚汉的战略态势,底定了日后亥下的胜利。

  在脑海中回想了一遍下邑的地理地貌以及所有刘濞可能选择的进攻方向后,义纵抬头,试探着问道:“西北?”

  周亚夫闻言,浑身一震,盯着义纵,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

  良久,周亚夫才问道:“都尉何以得知?”

  这一问出口,基本就等于承认,周亚夫也认为,假如吴军前来进攻,那么肯定会从西北方向进攻。

  义纵憨厚的摸了摸头,恭身道:“末将亦也拿不准,只是,末将曾得家上教诲‘倘遇事不决,则汰其不能之选,再从中择一最佳’!”

  “贼军自睢阳来,自然不可从南北两侧进击,而昌邑在下邑东方,更不可能!”义纵解释他的思路道:“如此,贼军只能从西方进军,而下邑西北方向乃是雒阳,若自此进军而破之,则可直趋雒阳,彼时叛军必然饥渴难耐,人在绝境之中,肯定会下意识的选择一条最近的道路,是以末将以为,贼军必从下邑西北进攻!”

  顿了顿,义纵肯定无比,信心十足的道:“一定是从西北进攻!”

  周亚夫听完义纵的回答,愣了好一会儿,良久,他才道:“家上,真乃神授也!”

  他可是经过两三天的调查,反复研究,才得出吴楚肯定会从西北进攻下邑的定论的。

  却不想,义纵不过是根据太子的一句教导,从人性出发,用一个简单的排除法就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对此,周亚夫除了用天授外,得不出其他解释!

  …………………………

  随后,吴楚联军果然发了疯一样,猛攻睢阳。

  但在攻打了一天以后,不得不黯然撤兵。

  睢阳城高墙深,即使吴王刘濞都亲自擂鼓助阵,可是,依然还是无法啃动。

  在这个时候,刘濞也不得不改变作战方向了。

  因为粮食已经不多了。

  三天!

  三天内吴楚大军必须打开一条通向北方的道路。

  不然,这大军没了吃喝,必然是崩溃!

  那么,刘濞只能在撤兵与东进之间做出选择。

  撤兵,肯定是被排除的。

  大家都不傻,刘濞更是清楚,自古以来撤兵都是大败的预兆。

  几十万军队,后撤,一旦敌军追击,本方的殿后和狙击部队稍微应对不当,马上就是全军覆灭的结局。

  更何况,现在吴楚联军人心惶惶,后路已绝,此时,刘濞很清楚,他前脚宣布撤军,后脚整个大军就立刻就会崩溃,人人都会开始逃亡。

  与其那样,还不如去东边,去周亚夫的铜墙铁壁前试一试运气做最后一搏。

  于是,刘濞想都不想,就下了决定——改道下邑。

  在刘濞看来,选择下邑,有很多好处。

  首先,他可以拿高皇帝刘邦的故事来鼓舞士气,当年,高皇帝彭城一败,几乎是面临绝迹,正是在下邑重新崛起,并底定了击败项羽的基础。

  对于刘濞来说,这也属于一个心理安慰。

  其次,昌邑方向的壕沟和营寨,密密麻麻,多得数不清楚,对刘濞来说,去昌邑,那几乎就是去送死!

  再者,下邑离雒阳最近,只要能通过下邑,就可以去雒阳,雒阳有武库,有敖仓,只要能占据雒阳,那就不算输!

  最重要的是,刘濞心里面还有一根救命稻草。

  起兵前,他曾让人去联络赵王刘遂,让其与匈奴人取得联系。

  只要匈奴大兵破关,届时燕赵并起,长安腹背受敌,这成败就在两可之间了!

  是以,第二天早上刘濞大军拔营,只留下了几万人监视睢阳,其他二三十万大军,转道向着下邑进军。

  ………………………………………………

  这时候,长安刚刚接到俪寄奇袭淮泗口的消息。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