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两百六十三节 不教而诛是为罪(1)(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

  跟大天朝差不多,每到年底,汉室各衙门就会开始突击花钱,突击办事.

  天朝的衙门突击花钱是为了花光预算,省得来年预算拨款不够.

  现在汉室的衙.门也差不多是这么一个原因.

  但,汉室衙门倒不是为了向上头伸手要预算.

  而是,汉室衙门的各项日常支出和薪水的发放,是从赋税里抽的.

  根据刘邦定下的规矩,汉室朝廷所有衙门上到丞相府,下到地方的县衙,一切支出都应该‘量出而入’.

  简单的来说,就是上一年你这个衙门花了多少钱,下一年你能摊牌下去的杂税啊徭役什么的就是在这个框架里.

  这个问题呢,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楚.

  简单的用一句话概括.大概就是,每个郡县每年衙门的修缮,道路的整饬.水利设施的维护还有衙役和差役的薪水,朝廷是不负责的,由地方官员自行解决.

  所谓自行解决,当然就是征税,徭役什么的了.

  譬如说,汉律规定,刍藁税的一部分可以算做地方衙门的收入不用上缴中央.

  而显而易见,假如你今年花钱花少了.那明年这部分抵扣和留存什么的也就相对的减少了.

  官僚们怎么会允许出现这种错误

  加之每年朝廷都会在每年岁首的十月进行考绩.

  于是,跟大天朝一样,每到年底.汉室各个衙门,包括三公九卿,都会开始突击花钱,突击办事.

  反正.一句话.就是死,也不能让来年衙门的日子变坏!

  更加不能让自己的官帽有危险.

  这是官僚的本质决定,不由个人意志而转变.

  "回禀殿下,少府那边的仓库和地方都已经腾出来了,另外,还有牛车三百辆,马车两百辆,也已经准备好了,至于内史衙门那边.也都安排好了,由备盗贼都尉剧孟率领内史司曹的衙役从旁协助!"王道低头答道.

  少府跟内史这么积极配合.当然不全是看在刘彻这个太子的面子上了.

  刘彻只是一个太子,面子还没大到让这两个庞然大物这么积极的全心全意的协助.

  而是这事情对他们有好处,突击花钱,突击办事嘛……

  刘彻这么一弄,就等于给这两个衙门背锅了.

  万一考绩的时候,差那么一点,刘彻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他们会把责任往他这个太子身上推.

  但是没办法,想要马儿跑,怎么能还不给马吃草

  "孤知道了……"刘彻点点头,这个问题他自然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传孤的命令!"刘彻站起来:"让关中七十五县以及长安九市的‘擅权’三日后来孤的思贤苑一会,孤要与民同乐!"

  "诺!"王道点点头.

  汉室太子,常常都会在自己的宫苑中招待关中甚至关东的地方豪杰与名流.

  这属于太子的日常活动,基本上不会让人太过注意.

  但是,刘彻自打回了长安后,一直就在调阅少府衙门的文档和内史衙门,丞相府,御史大夫衙门的记载.

  从枯燥的文档中,刘彻对平贾制度更加深入的了解.

  根据少府的记载: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雠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万物昂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与民.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

  这么看的话,平贾制度似乎是一个物价的自我调节机制.

  但实质上,这个制度比想象中复杂的多.

  因为,许多交易实际上本非是钱货的交易.

  农民出售或者购买的东西,也并非是完全拿钱的.

  打个比方,某农民挑着一百石粟米来到集市.

  其实,他并不是想把这一百石粟米变成钱,而是来购物的.

  这样一来,他首先得先把米卖给米店,然后再拿钱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但是,大多数农民大字不识一个,这么复杂的流程,他们通常懒得去走.

  于是,这个农民是直接挑着米到他所想买的东西的店铺购物的……

  那他的米跟他所购买的商品之间的价值衡量,就需要一个裁决者.

  而这个裁决者通常就是该市集的‘擅权’.

  而市场是多变的,商人是狡诈的,为了防止市集的商人勾结起来,于是,在平贾之外,还有个官方的定价,各市集所有商品,官方都会给出一个官价.

  但官府有多坑爹,跑-->>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