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第681章 对口(感谢血海£飘香万赏!)(2/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p>

  奴隶又不能去领救济粮,连粮票都买不到,可以说奴隶是现在灾区最不值钱的东西。既然不好卖,留手里又费粮,那就干脆放掉。

  长远看,这是好事,可眼下来说,却是麻烦事。

  “如果我们能撑下这一波,那么朝廷的户籍人口,可能增加千万。”李超道。

  宰相们对李超的这个数字推测,也都表示认同,新增一千万人口啊。一千万人口,一千万编户齐民,可能还意味着有一百五到两百万的课丁。

  如果把这些人充裕到各地的宽乡,给他们均田授地,那朝廷一年能新增四五百万石皇粮收入,和大量的绢布等实物税收。

  兵源更多,课丁更多,税收也更多!

  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实力大增,国力大增,国基大增。

  这是天大的好事。

  但麻烦的是,如何应付下眼前这波。

  新增上千万人口,可能还都得靠朝廷救济粮食,一千万人口啊,一年得需要数千万石粮食,就算是救济粮,也难弄啊。

  “陛下,新入籍的这些人,不能留在原籍。他们大多数一无田产,二无存粮,留下来除了耗费粮食,并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让灾区情况不稳。对于这些人,臣还是建议迁走。”

  房玄龄提出担忧,“可眼下马上冬季到来了,这么多少的人口,数道百余州上千万人口,迁哪去?”

  哪个地方,也容不下这么恐怖的人数啊。

  这迁移路上,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越是灾年,越不能把灾民聚起来,这都是经验。

  杜如晦也反对这个时候大迁移,朝廷没能力这样办。

  “陛下,臣也赞同两们仆射的话,现在确实不能像之前那样往陇右和朔方迁了,朝廷没那个能力,两地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灾民。”

  “那你的意思是?”李世民盯着李超问。

  李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来之前,想到了后世发生大灾之时,政府对灾区的援助和重建办法,搞对口。

  一个省对一个县,一个市对一个乡这样子。

  “河南的,往河东、山南东、淮南几道迁,河北的往河北、淮南、江南东迁。关中的往朔方、陇右、山南西迁。山南东的,往江南西、山南西迁。以就近的原则,划出对口的迁移点。”

  “具体点。”李世民来了兴趣。

  “比方说,都畿道洛阳地区的这些新入籍之民,迁到山南东。其中洛阳的长水县对口山南东的商州,洛阳伊阳县的对口山南东道邓州”

  长水县官府,负责把县中需要迁走的新入籍灾民,筹备路上的粮食,给他们准备些车马等,组织护卫他们去商州,而商州的官府,则负责派人接人。

  把这些灾民再分散到自己州内各县,原来长水县里的灾民一乡乡的分散到商州下的一个个县里,进行安置。

  由下面的各县,负责准备好房屋、食物等,接纳这些灾民。一乡的灾民分到一县之中,数量较少,也会较好控制。毕竟,就算是一乡迁来的灾民,也不是真的就是一整个乡的人都迁来了,只是迁来了该乡的一部份人而已,那些是原来的黑户。

  以一县之力,来安置这一乡中的黑户,起码能找出些房屋安置,给他们些粮食的。

  “地方上,也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安置他们,让他们帮忙修建水利,修缮城墙这些。”

  大量新入籍的隐户奴隶,这样分开之后,就不那么集中了,也不那么危险了。

  “可是山南也算是一个受灾区,山南本身也有不少的入籍黑户,一样是要往南迁的,现在又接受河南来的灾民,为何不直接把河南的灾民安置到山南西、江南西等更南的地方呢?”宇文士及问。

  “直接把河南的灾民迁到山南西或者江南西道去,路途太遥远了,灾民要迁这么远,会更困难,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少。而我们把洛阳的迁到山南东,把山南东的再迁到江南西,虽然看似复杂点,但中间操作却更简单一些!”李超解释道。

  “朕觉得李超说的这个办法可行,眼下想着如何往灾区运粮进去,确实不如直接把人从灾区里撤出来。往边疆安置不现实,灾民太集中也危险,现在这样分散就地安置,这个办法比较好,朕赞同!”

  皇帝一句话,就算拍了板。

  这个方案算是通过了,但具体如何操作,却还得再细谈。

  “文远,方法是你提出来的,具体的操作,也得你来出谋划策。”李世民很不客气的道。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