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第545章 敢立军令状(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政策先征了一大片地,一般都是在城区的边上,都是些农田菜地或者一些破旧的废弃厂区,便宜的把地拿下来,规划一下。

  出个图纸,搞几个设计,然后就整地,什么三通五平的。

  最后就是搞招标了,这里要建一个什么什么市场,那里要建一个住宅区,那里要建一个商业区,然后是什么街道啊、下水道等等。

  反正每一个项目,都可以招标嘛。

  那些人花大价钱来竞标,竞下了标,还要交保证金这些,然后还要带资开发,就是垫付。同时呢,新城架构起来了,政府又可以卖地了,把边边角角的地卖出去,卖给开发商们盖房子盖商铺等等。

  总之,规划的好,运作的好,资本引入的好,确实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戏码。最后大片大片的房子立起来,一个崭新的城区起来了,政府手里又多了无数值钱的商品。

  李世民几个听不太明白。

  说的是人话啊,怎么连一块就听不明白了呢?

  修新都,不应当是官府征召民夫,然后规划监督修造吗,怎么成了个赚钱的生意?

  “这当然可以视做一个生意了,只是生意较大而已。比方说,这新都修起来,那以后就是大唐的中心了,对吧?这京城的房子以后肯定贵吧?现在朝廷把地卖给那些盖房子的商人,打比方说,新都也是一百零八坊,我们一坊坊的地皮卖出去,交给那些商人去整地去盖房子,他们盖好了房子再卖给京中居民,他们赚了钱,朝廷也赚了钱啊。”

  “再比如,我们建商市,可以直接把整个项目承包给商人们,付给他们钱,也可以直接把项目打包卖给他们。市场建起来,这里面的商铺、门面、作坊,不也都一样能卖钱或者收租?”

  “再或者说,我们在建新都的时候,完全可以打破现在的坊市格局,在外城里,不再建坊墙,而是开放式的街道,在街道的两侧,把房屋直接建成商铺门面,出租或出售,这不也是能赚钱的?”

  李超说的只是随便的打了几个比方,具体的操作肯定要更复杂,但就是这么一个模式。

  利有好资源,确实是不用花钱的。

  “而且现在襄邓一带人口密度远不如关中,在关中已经无田可均,那边却还有不少富余呢。”

  大家一时有些跟不上节奏。

  “总觉得玄之又玄,修个新都还不用花钱?”

  “古所未有啊。”

  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李超来说,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现在襄邓那边的人少地多,田价也便宜。

  朝廷选块地方建新都,以这个时代朝廷的办事方法,哪需要什么本钱啊。征用土地,迁移百姓,给他们置换点田地就好了。

  朝廷搞个规划,这新都城可就寸土寸金了。永远不用担心新都会没有人,到时宫廷、京城各官衙,还有那些军队、以及这些官员家眷,都要迁到新都来。这么多人,当然需要会很大,商人岂会不来。

  有了大量的人,就需要很多房子。有了生活物资的需求,就会有市场,到时就会需要很多的市场、商铺等。

  建住宅、建市场、建商铺,土地能百倍的增值,朝廷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建,承包或者直接卖给商人去建,都是省心又赚钱的。

  用这些方面赚的钱,再请商人工匠来营造皇宫、皇城,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远啊,你真有把握,只要三五年时间,就能营建好一座新都,而且还不花朝廷的钱?”

  “只要陛下肯支持,就是赚钱也不是没可能的。”

  “赚不赚钱无所谓,但朝廷确实没有钱来营建一座新都啊。”

  “陛下要是信任我,交给我就行。”

  李世民打量着李超,总觉得李超此举有些过于刻意。提起建新都,现在还主动招揽这个差事。

  “文远,你不会是想跑山南去偷懒吧?”李世民问。

  “陛下你这是冤枉啊,谁要是自信能够不花朝廷一文钱,在三五年内,营建完成一座不输长安城的新都,那我拱手让贤。”

  “文远,你可别吹牛!”长孙无忌在一边道。

  “就是,话先别说太满啊。”

  “你究竟行不行啊?”

  李世民也被李超那话给弄的脾气来了,你这话也说的太满了。

  “文远啊,你这是要立军令状啊!”

  “立军令状也无妨!”李超一副很欠揍的模样。

  最近在京城呆了一段时间,李超也发现了,李世民好像无意让他回朔方的意思。之前还说需要李超在朔方镇守五年,结果转眼就把李超天天按在京城了。

  朔方节度使、京光尹、兵部尚书三个要职都没撤,可却不让-->>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