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上。”

  王安也在等着这些船的到来,算算日子,确实应当来了。王安是太原王氏家族,太原王氏做为五姓七家,本是高高在上。但入唐以来,五姓七家其实一直被打压,虽然也有一支与张超联姻,可在武德到贞观年间的历次动荡中,每一次,太原王氏,总有被打倒清洗的。

  王安就是在护法之战中最错队的,跟着李治来到澳州,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李治,现在他既是李治的老丈人,也是澳国公府的国相。

  澳国能有这么大的发展,与他的能力离不开。

  掌管着澳国公国这么一大摊子,王安比李治更明白这里对中原的需求,随着时间越久,这里也越需要中原。

  等待总是有些让人煎熬的,尤其是时隔一年多后,他们与中原不通音讯,根本不知道中原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这本应当前来的补给船队会不会到来。

  一天。

  船没出现。

  两天,船还没出现。

  一连好几天,船还是没有出现。

  等到第七天,李治已经不抱希望了。

  本来定南堡里的人,也都做了许多准备,在迎接中原船只的到来,可此时也都慢慢的冷淡了,失望了。

  “你说中原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船只没有按时来?”

  “殿下,这里距离中原那么遥远,延期一些也是正常,可能船队已经在路上了。”王安安慰。

  一直到第十天的时候,一条船回来了。

  那是澳国公府的船,双桅快帆船。

  船只进港,李治亲自跑到码头。

  “船,船,中原的船来了。”船长激动的向李治禀报。

  “船真的来了吗?”

  “来了来了。”

  王安在一边问,“来了多少船,带了什么物资?”

  “很多船,来了很多船,足有上百条船,满载着无数的移民、牲畜还有物资!”

  李治不敢置信。

  怎么会有这么多船,这么多人,这么多物资?

  王安听了也没有高兴,他甚至皱起了眉头。

  就算承乾还在位,可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支援力度。

  难道说,朝廷想要吞占这里?

  他们辛苦打下了这里的基础,建立了这里的一砖一瓦,开辟了这么多的田地,朝廷要来摘桃子了?

  可惜那个报信的船长并不知道太多具体的消息。

  又等了一天。

  第二天的中午,远处出现了白帆。

  先是一点白帆,然后是高高的桅杆,再是第一朵白帆,接着越来越多条船出现。

  果然就如同那船长所说的,来的是一支庞大的船队,起码上百条帆船。

  李治神色不宁的站在那里。

  船队进港,缓缓靠岸。

  “有诏令到,澳国公李治接旨!”

  船上下来一群人,当先一位身着绯袍,手捧着一道黄绫绢旨。

  李治上前跪接。

  他本来以为这是道承乾发给他的旨意,谁知越听越不对劲。

  听到最后,李治几乎已经是趴伏在地上,肩膀耸-动着,泣不成声了。

  大唐亡了。

  皇帝承乾也已经禅让退位,并被放逐到了非洲之南去了。

  如今中原是代唐而立的大华,皇帝就是那个他一直忌惮担心的张超。

  张超继位都已经一年多了,基本上他离开中原不到半年,张超就从吕宋返回中原,然后篡位自立了。

  张超的篡位,居然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整个中原,居然没有大唐的忠臣良将。

  使者宣读完圣旨,站在那看着李治哭成一个泪人,心里也是有些感慨。

  “澳国公,接旨吧。”

  李治还在继续哭着。

  旁边国相王安也是感慨万千,想到中原大唐已经亡了,同样忍不住就流下两行热泪,就连那些赶来港口迎接的澳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流下眼泪。

  他们也不知道为何流泪,只是此时这种气氛下,忍不住落泪,也许是对故乡的思念吧。

  “澳国公,大华代唐,也是天命所归,顺应时势。还望澳国公能够正视,我大华陛下仁慈,善待唐室。澳国公的爵位、封地俱不变,非但如此,陛下还念及国公在澳洲开拓艰难,不但如约派出船队前来补给,还特意多调拔许多物资以赏赐。”

  赏赐的东西不少,发配流放来的囚犯、赏赐的奴隶,还有牛羊等牲畜,各种工具,布匹衣服等等。

  王安擦了擦眼睛,伸手去扶李治,在他耳边低声道,“殿下,先接-->>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