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则出奇的一致沉默,似乎是默认了皇帝最近这有些不太合适的行为。

  也许是他们心里有愧,承乾这样想。

  承乾也只是个二十岁的皇帝,心中苦闷,工作不顺,便在这八百侍卫上很下精力。

  他从自己的内库中出钱,为自己的八百侍卫订制了最好的装备,人手一套骑士板甲,精钢打制的宝剑,优良的马槊、骑弓等。

  他甚至经常和侍卫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

  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有时练的受伤,也毫不在意。

  对此重臣们看在眼里,也有人表示担忧。

  “马相,陛下这每天不理朝政,整天在宫中训练场上骑马射箭,比武打球,让人担忧啊?”褚遂良对马周道。

  马周身为皇帝的丈人,又是翰林院长,每天都能见皇帝好几次,他会不知道皇帝最近的变化吗?

  但他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心里憋着,憋久了才容易出事。

  这八百侍卫,就当是给皇帝的一个玩具,宫里的训练场就当是一个发泄的地方,让他能够去发泄发泄。

  至于说,这样会不会有危险,马周觉得不会。

  “八百侍卫而已,能有什么好担忧的?八万侍卫亲军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皇帝握着八百侍卫我们就要担忧了吗?如果皇帝握着八百侍卫,能让他心里安稳点,那我们应当高兴。”

  前段时间,大臣们跟皇帝的关系可是闹的很僵。尤其是这个分封法一出,他们跟皇帝关系甚至无比的僵硬。

  皇帝不对朝政胡乱干涉,只是每天折腾自己,训练自己的八百侍卫,这是好事啊。

  没有皇帝干涉,现在朝堂上处于一个极好的平衡状态。

  内阁票拟,翰林院批红。

  而枢密院和兵部,三衙和五军府,掌握的是军事兵马。

  在内阁领导下,朝廷诸部寺监,以及地方的道州县,相当顺畅。

  御史台、大理寺和议会两院,做为司法和监督机构,也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大家各司其职,政令通畅,简直可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马周心里甚至想着,承乾就一直这样,平时也不用再干涉朝廷运转。重大事务上,才由皇帝出面协调内阁、翰林院、御史台、议会等诸部。

  “我看陛下不是那种轻易妥协的人。”

  “朝臣们都是依照着大唐典章制度,各司其职,陛下没有理由对此不满。”马周道。

  “可陛下是天子。”

  “现在陛下也是天子啊,天下大事,奏报朝廷,内阁总揽。但内阁也是先做出处置意见然后也还上奏御前,最终是否采纳内阁意见,也是由陛下做出最终决定的。”

  “如今陛下对内阁的事务处置水平和效率,都是非常满意的。”

  皇帝的权力依然还在那里,并没有改变。内阁和翰林院都是皇帝的助手,协助他处置朝廷事务。

  “我说的是其它方面,比如分封,比如诸侯国。陛下似乎对此一直都想不通,转不过弯来。”

  马周笑着道,“多给陛下些时间,他慢慢的就能明白了。不管怎么说,现如今的分封制下,诸侯国依然是大唐的疆土,朝廷也还能享受着诸侯国的部分税收。如今朝廷对外作战,诸侯也一样会受召出兵。”

  “相比起过去,不管是被征服内附的突厥也罢,还是契丹、奚人也罢,又或者是吐谷浑,他们内附,他们称臣,他们接受朝廷的赐封爵位官职,朝廷也在他们的地盘设置都督府,羁糜州,但实际上,那些地方依然是蕃人自己管自己,朝廷并不能插手,甚至连点税都收不到,只能每年收到点贡物而已。如今,比过去强多了。”

  以前朝廷费尽心力击败突厥,甚至还要把他们迁移南下,安置到如代北、河套这样富饶的地方。

  而现在呢,在北方,诸侯分封在阴山、燕山之外,不但河套、代北这些地方,成为朝廷直辖的疆土,连阴山南的那大片地方,都是朝廷直辖了。

  长城依然在,可大唐的疆界已经远远越过了长城。

  诸侯,正是大唐新的长城。

  “有识之士都能这么想,比起过去,诸侯分封确实为大唐带来了许多好处。但皇帝却不这么想啊,把河套、代北给突厥人,把青海陇南给吐谷浑人,皇帝没觉得哪不对。现在分封给诸侯,皇帝就觉得割了他的肉了。”褚遂良有些无奈的道。

  李世民、李承乾父子俩都一个德性。

  这方面,甚至不如李渊,李渊分封起来倒是大方,最是懂得团结拉拢。

  李世民父子却有点喜欢吃独食的感觉。

  “不过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儒生发表异见,说这分封之法,百-->>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